從事醫療信息化行業十幾年,曾有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如果是自己的家人生病了需要看醫生,你會想做一款什么樣的產品?”這不禁讓我思考了一個問題,是方便就醫重要,還是治好病重要,這也是我在做產品的時候最關注的問題。
醫療的本質是救死扶傷,但醫療水平不均與信息不對稱、醫療衛生資源的匱乏與可及性不足長期以來成為看病難、看病貴的關鍵問題,現實中很多患者因為難以及時匹配到相應的醫療資源,以致于貽誤病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與此同時,現在大醫院人滿為患,醫生壓力大、工作強度高、待遇相對不合理成為常態,而基層醫療機構依然門可羅雀。
互聯網醫療的出現,推倒了醫院的“圍墻”,提升了患者就醫的便捷性,讓本地的患者不受地域與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連線異地的專家。但實際生活中由于患者就醫行為本身帶有局限性,包括區域的局限、醫療資源選擇范圍的局限、患者本身醫療知識水平的局限等等因素,患者未必能真正享受到及時、有效和精準的醫療健康服務。那么,如何最大化實現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利用,及時幫助患者尋找或匹配最合適的醫療資源施予救治,讓一切最終回歸醫療本質,是我對產品思考的重中之重。
醫療救治的基礎是信任。醫療行為一定要是可接觸的,不見面很難真正建立起醫患之間的信任。沒有了信任,一切都是空談。未來線上的醫生診療服務,一定是以線下的本地化服務作為基礎去延伸與轉化的,而不會純粹地在線上隨機去挑選一名醫生。即便在互聯網醫療興起的時代,要找一名熟悉的且對患者病情十分了解的醫生也并非易事。我認為患者得到合理救治的前提是擁有一位對他本人身體情況或疾病史很全面掌握的人,這個角色或許基層醫生來扮演最為合適,但只有基層醫生還不夠,還必須搭配上級專家醫生的醫療指導,兩者相結合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因此,圍繞著能幫助患者治病且及時治好病為核心,我們需要一種創新的方式去解決就醫需求與醫療資源合理匹配以及醫患信任建立等一系列問題,而現階段醫療聯合體模式就是最好的實踐方式。我這里所說的醫療聯合體模式并非以往所理解的醫聯體,而是一種業務形態和思維模型,我們要用醫療聯合體的思維去重構互聯網醫院和數字化醫院,更重要的是幫助重塑醫療服務體系。我們可以通過醫療聯合體的建設來實現就醫需求與醫療資源配置的動態平衡,而在實現這個平衡的進程中,基層醫生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此外,我們還應看到醫療服務呈現區域化的發展態勢,因此如何有效連接區域內的醫療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利用最大化,提升醫療救治的效率與質量,擴大醫療資源可及性,將是體現一個區域整體醫療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從國家近期發布的政策不難看出醫療服務發展的未來方向逐漸趨向區域醫療與居家健康服務協同發展,即要求患者在一定區域內的醫院、基層醫療機構以及居家產生的醫療健康信息能夠互聯互通,醫院能夠聯合其他醫療機構,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精準化的醫療健康服務,這樣才是真正圍繞以“患者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醫療健康服務體系,能切實提高患者就醫獲得感。
那么基于以上的論述,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前文提及的重要關鍵詞信息:可及性、信任、治病、本地化、區域化、基層醫生、專家醫生、健康管理、醫療聯合體等等,我們試著將這些匯聚結合起來加以驗證,最終誕生了金蝶醫療·智慧健康生態賦能平臺(以下簡稱:智慧賦能平臺)!
智慧賦能平臺以區域為單位,通過醫療聯合體的組織建設作為紐帶,建立與該區域優質醫院合作為基礎的醫療聯盟生態體系,讓它們與智慧賦能平臺深度連接后,賦能“生態伙伴”,提供遠程預約、多模式轉診、多形式會診、聯合門診、購藥開方、家庭醫生、健康咨詢、健康管理等全方位功能服務。橫向拉通區域醫療衛生機構與社會健康資源,實現資源的共享與業務協作;名醫資源的加持縱向拉通專科聯盟,進一步促使專科治療水平的提升。基層醫生與專家醫生共同組成一個服務團隊,為患者提供全周期的醫療健康服務,有了醫患信任為基礎,有了優質醫療資源的獲取渠道,就從根本上解決了患者的治療與健康問題。
智慧賦能平臺構建的是一個全面覆蓋區域的醫療健康產業生態新模式,這個新業態模式就是我們最終希望實現的新型醫療健康聯合體,顧名思義即醫療和健康相結合的業務與服務模式。我們的理念是連接區域所有有可能發生醫療與健康服務需求的場景。只要你有需求,就可以通過這些渠道進行健康與就醫場景的轉化。除了醫療機構之外,平臺還支持接入企業、藥店、體檢中心、檢驗中心、學校,甚至是個體診所等等,目的就是覆蓋更多群體,促進健康與就醫需求的轉化與銜接,實際上是將醫療服務的窗口延伸至每一個生態伙伴當中,擴大了醫療機構的服務半徑,讓健康與醫療服務真正做到觸手可及,這也是一件極具民生意義的大事!
智慧賦能平臺是“一體兩面”的,既符合國家分級診療的政策方向,又可以滿足醫院經營發展的訴求。最重要的是能切實有效幫助患者精準匹配優質醫療資源,解決看病且看好病的實質問題。那么,智慧賦能平臺要如何建設呢?通過對實踐探索的總結,我建議分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業務驅動的醫療健康聯合體建設是基礎,我們服務的核心是公立醫院,而公立醫院的集團化發展趨勢是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有國家的政策的支持推動醫療聯合體的建設,這是一個歷史性機遇。傳統的醫療聯合體建設因牽涉到體制與利益分配問題未得到妥善解決,因此建設成效并不理想,導致了大家對醫療聯合體建設缺乏信心,因而埋沒了醫療聯合體建設背后蘊含的重大價值與意義。我們引入了大健康產生生態的概念構建新型的醫療健康聯合體,將很好地彌補與解決之前醫療聯合體建設的一些不足與問題。
“我為什么要把病人給你”這是傳統醫療聯合體建設遇到的普遍問題。因此我們做了大量的調研和審慎的考慮,采用了“一杠到底”直接連接基層醫療機構與醫生的方式,因為他們有困難、有需求的時候只能往上級醫院或具備資源的醫院轉。所以我們的建設主體可以是大型三級醫院,也可以是縣域的龍頭醫院,甚至是區域的專科醫院。便捷的通道與優質的醫生資源就是對基層最好的賦能,我們采用專科聯盟、個體醫生加盟等多模式進行鏈接,非常的方便。在平臺的生態里,我們重視基層的成長、同時我們也關注上級醫院醫院的利益,大家各取所需,平衡了利益,因此也提高了各級醫院與醫生的積極性。合作醫院的態度隨著互惠共贏的思維滲透,我相信現有格局一定會逐步發生改變,甚至可以探索出更多的合作模式。區域醫療健康聯合體建設必將成為我們連接醫療資源的有力抓手和構建區域優質醫療健康服務生態的基礎,這也是我們做實基層賦能的根本。
第二階段,打造名醫服務,提高優質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我們給每個區域的優質醫院建設醫療健康聯合體,但是醫療健康聯合體之間還是封閉式的存在,因為他們互相之間也存在著競爭關系。為了再次打破醫療健康聯合體之間的“墻壁“,我們構建了名醫名院服務平臺,這是一個優質醫療資源的共享互動平臺,通過我們的運營服務和名醫的品牌效應,各醫療健康聯合體的醫生用戶都可通過智慧賦能平臺直接進入到名醫名院幫助患者精準匹配醫療資源。名醫專家也可通過名醫名院的合作,賦能更多的合作醫生,將其優質醫療服務輻射給更多的區域與患者,實現醫生個人價值、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三豐收。
第三階段,建立生態運營體系,促進雙向賦能,構建競爭壁壘與業務的可持續性。智慧賦能平臺的特點在于我們不局限于同醫療機構的合作。生態賦能,把醫院的服務窗口拓展延伸到更多的合作端,合作端有了就醫需求可直接向醫院預約診療,藥店、體檢中心與檢驗中心的加入可以承載處方、檢驗檢查的外送服務。如合作藥店可作為醫療機構的云藥房,解決基層基本藥物不足以及上級醫院貴重藥、稀缺藥的供給問題;體檢中心與檢驗中心可將設備共享出來,賦能區域醫療機構實現區域檢驗檢查中心的職能。其意義在于幫助區域醫療健康聯合體合作機構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與服務分流,實現共享共贏。平臺還建立了運營積分體系,將這種合作的效果給予數字形式的量化,可以更大程度推動合作模式的健康發展。
有了智慧賦能平臺后,我們解決了醫療資源的連接,下一步要思考的是如何進行價值轉化。僅僅從預約、會診、轉診業務上做服務深化遠遠不夠的。我始終認為合適的醫療資源匹配是需要具備專業醫療知識背景的群體去引導,因此我提出通過對基層醫生的連接與賦能,用豐富的功能與服務來幫助基層更好地服務患者,通過名醫名院高價值醫療健康服務的加持,給患者提供真正的優質服務。一方面滿足基層醫生對于患者管理的需求,同時也能幫助他們提升診療水平,甚至提高收入;另一方面也讓患者享受到更好的醫療健康服務體驗。我想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基層醫生提高平臺的使用頻率和效率,同時也提升患者在基層就醫的信任感。只有將其構建成為一個多贏局面,這個事才是可持續的!
生態賦能模式的重點在于基層,我們的最終目的也是基層。在2022年3月15日國家頒布了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其核心發展思路也是建立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利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有效落實以居民健康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范圍的根本屬性,目的是要助推我國“健康中國”的建設。這恰恰與我們智慧賦能平臺的設計理念與規劃路線不謀而合,也印證了我們始終緊跟國家政策和發展的步伐。
以家庭醫生為基礎,專科醫生為遠程指導
我們要打造一種以家庭醫生為基礎、以專科醫生為遠程指導的新型“全專結合”的家庭醫生團隊服務模式,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這里的家庭醫生服務不再是家庭醫生一個人在工作,而是一個醫生團隊式的服務,團隊中有全科醫生、也有專科醫生、還可以有藥劑師、護士、健康管理師等,有多人的協同,有上級專家的參與。依托這樣的家庭醫生團隊,我們能很好地落實分級診療、基層首診的工作方針,也能很好地推進基層醫療和公衛衛生服務的融合,真正實現“防、治、管、教、康”五位一體的一體化“健康+醫療”服務體系,最終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智慧賦能平臺在此為基層醫生提供家庭醫生電子簽約、患者管理、健康隨訪、移動門診等服務,幫助基層醫生隨時隨地服務和管理患者。
有了區域的協同與上下的聯動,能很好地激活家庭醫生;慢病要下沉到基層,基層的藥品供應也是非常關鍵的環節,智慧賦能平臺通過連接合作藥房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牽頭醫院的自制藥,亦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藥品幫扶。這個場景并不是互聯網診療的場景,而是基層面診的場景。基層患者再也不需要到大醫院掛號排隊取藥了,家庭醫生通過智慧賦能平臺的移動門診面對面就可以幫助簽約的居民進行慢病續方,通過合作的藥房快遞到家,真正實現了居民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醫療、健康、藥品等服務。通過醫藥合作,實現區域的“好藥”資源共享,基層藥品供應提質升級、上級醫院優質自制藥資源下沉,快速提升基層醫藥服務能力,從而逐步提升家庭醫生的服務能力以及簽約居民對家庭醫生的滿意度。
只關注患者的需求,不關心醫院的訴求,是不科學的。醫院要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自身發展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推動醫院高質量經營發展是生態賦能平臺模式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整個生態賦能模式實現閉環的關鍵。2021年6月,國家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加強公立醫院主體地位,堅持政府主導、公益性主導、公立醫院主導,堅持醫防融合、平急結合、中西醫并重,以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為目標,強化體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力爭通過5年努力,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為更好提供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建設健康中國提供有力支撐。其中我認為要實現以上政策要求有兩個關鍵舉措:
第一、要實現醫院發展模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重點在于提升醫院本身臨床、醫技、治療、手術的業務能力,提升醫院效能;建立分級診療體系,精準匹配優質病人,有效控制優質醫療資源浪費與醫院運營成本。
第二、要實現醫療資源配置要從“重物質要素”轉向“重人才技術”。關鍵在于加強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大醫師的規范化培養力度,落實好繼續醫學教育制度;打造優質專科,提升醫療水平的根本還是要獲取更多的高質量病人。
總的來說,關于公立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我認為加強醫院學科建設是關鍵,獲取優質的病人是根本。沒有了優質的病人資源,一切都是空談。通過智慧賦能平臺的連接,則可以幫助醫院提供更多維的方式去匹配優質的病人,從而更好地助力醫院學科建設與經營發展。所以我們在做產品設計的同時,也兼顧了以醫院經營發展的角度去看待醫院信息化建設的深層次問題。
既不違背國家政策,還要大力創新。醫療健康聯合體建設堅持以賦能基層為核心。首先,從整體上我們符合政府助推醫改、強基層,實現分級診療的主體思想,同時這也是時代向前發展的需要。我堅信這個方向是有未來的,目標是有價值的,結果是有意義的。業務一直存在,它并不因產品的出現而出現,而產品則能支撐業務更好地開展。業務能做好也許并不完全歸因于產品,但產品能做好則基本上是因為業務本身的可持續性。所以,我們選擇相信業務方向是對的,就理應相信產品的存在是必然的。
曾有一段話深深地鼓舞了我,2014年雷軍到硅谷拜訪馬斯克:“10年前你為什么做特斯拉?那時電動車還沒這么火,你是怎樣看待這個機會的?” 馬斯克答道:“我從不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因為它的失敗率要比成功率高得多,我只是覺得這是人類應該做的事情,也是值得做的事情,我不想苦苦等待著讓別人來實現。”
最后,回到文首的那個問題:如果是自己的家人生病了需要看醫生,你會想做一款什么樣的產品?作為一名醫療信息化行業的產品經理,我想要做的產品一定是能夠真正幫助到患者的,能把有限的醫療資源賦予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這就是產品的生命力,而“全專結合”的家庭醫生團隊服務模式就是我們產品價值的最佳踐行!
金醫慧通官方微博
金醫慧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