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觀點
INFORMATION PERSPECTIVE
浙江省眼科醫院之江院區王勤美院長: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服務與創新
來源:作者:發布日期:2018-09-27
8月8日,在中國管理·全球論壇【構建以醫院為主體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新模式】醫療行業高峰論壇上,浙江省眼科醫院之江院區王勤美院長與我們分享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服務與創新》主題報告。以下是文字整理內容: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發展歷程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溫州醫科大學,溫州這樣一個地方有一個眼科快速發展可能是比較少見的。實際上溫州醫科大學歷史比較悠久了,前身來自浙江醫學院。溫州醫科大學有一個標桿就是“眼視光學院”,同時也有一個“眼視光醫院”,到今年醫院已經成立20周年,學院30周年,研究所40周年,學校60周年,正好都是周年慶。
同時我們醫院也是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等眼科和視光的科研中心。今天是講信息主題,在信息化方面,全國眼科的信息化排名我們是在第一的;在眼視光高等教育方面,我們一年招收300多名從博士到三年制的眼視光學生,這個規模也是第一的;科技影響力除了中山眼科就排到我們溫州了;全國眼科專科醫院排行中,我們至少排在第四;在全國醫院排行中,我們已進入百強。
現在我們正在向集團化發展,因此對于“云”的需求非常強烈。現在已經有九個醫院和門診,包括國有體制和混合所有制的,今年在博鰲建立的超級醫院里也有我們一個眼視光專業。在多業態的形勢下,我們更需要互聯網的“輪子”。
“互聯網+醫療健康”實踐
2016年8月10日,我們杭州的之江院區與金蝶醫療共同上線了全國首家眼科互聯網醫院,當時就實現了足不出戶問診、在線視頻就診、電子醫囑開具、手上在線處方配送四個閉環。在今年4月26日,我們跟金蝶醫療不謀而合,啟動了互聯網醫院運營中心,正巧兩天之后國務院正式發布《意見》。也就是說我們早在兩年之前就決定以醫院為主體去做互聯網醫療業務,當時有些人說他們要做互聯網醫療平臺,我們就想看看他們做成什么樣,結果這一次國家最終定下來的基調就是由醫院去做互聯網醫療。
所以從2016年11月開始到今天,整個過程下來,我們在互聯網方面攜手金蝶醫療做了不少的事情,包括溫州總院。也就是說在我們整個眼視光的信息化,在金蝶醫療的幫助下提升了很多。簡單的講,能讓醫院桌面所有的東西上升到云端,云端一邊連接集團各醫院、合作單位甚至是大醫聯體的體量,一邊聯接病人,一邊聯接醫生。這樣就放大了我們醫院的醫療能力以及影響力。
另外系統完成之后,金蝶醫療還做地推幫醫院推廣,使醫院各項流量獲得了增長,現在溫州院區在手機里顯示的數據是非常好的。之江院區才建設兩年,去年總收入是2200萬,但是支付的比例現在已經超過了一半,總體平均下來是超過了47%。這說明小醫院或者剛開辦的醫院更需要金蝶醫療的平臺。
我們也知道從我們集團的優勢來看,是健全了這樣一種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服務體系,明確了責任的主體,明確了服務的范圍。現在有了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幫助,我們完全可以前伸后延,把院前、院中和院后連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服務的形式在很多層面呈現移動化、遠程化。

我們現在講醫療是“大健康”,大健康是個國家戰略,需要將數據信息標準化,包括所有的接口,包括共享、愿景,包括醫院之間、區域之間,包括行業和主管部門之間,包括我們說的行業監管和安全保障,這些都要有一個完整的強大支撐,所以我們需要這樣的一種互聯網平臺,而且我們也很早就開始做了。
眼科醫院信息化的未來
兩周前我們在北京雁棲湖開了一個3千多人的會,組建了一個全國眼視光醫聯體,首批加盟單位就有1500家。大家可能不知道眼科有多大,眼科在醫院的床位可能只有5%,人、設備一般都在這個小范圍里面,其實很多好的眼科一定是人滿為患住不下的。我們溫州眼視光就在20年時間里成長為這樣一個醫院,讓大家看到眼科也能夠有這么大。我們很早就觀察到美國的數據,美國GDP的14-15%用于醫療,眼科(加視光)竟然占據其中的1/3,包括每人每年200美金驗配眼鏡費用。這個數據很多綜合性醫院院長不知道,我們這個樣子一做很多人都知道了。
我們有個項目叫“踏青行動”,大家都知道眼睛有一個“青光眼”的病,患者要是不查,眼壓偷偷地升高也有不疼的,最終形成不可逆的失明。在溫州我們“踏青行動”一年查了100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都是需要診治的,所以最近我們在之江院區成立了一個青光眼診療中心平臺,通過云端支持醫療的環境,把核心業務放進去,現在我們醫生自己看片、醫生自己簽字,那都是執業醫生,如果不是以醫院為主體去做的話,沒有人能負起醫療責任,核心業務放進去是有風險的。

在流程再造方面,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當年就“消滅”了掛號排隊,400萬年門診量沒有排隊,得到了亞洲醫院管理金獎,一個手機解決了很多的流程問題,從掛號、支付、報告、出院等等。我們溫州總院在溫州第一個推出人臉的識別,獲得身份認證快速準確掛號,這也是我們快速引進新技術的一個體驗。
還有智能導診機器人,幫助我們醫院為患者進行導診、科普、導航等等,病人只要選擇不同的年齡入口,選擇不同的癥狀等,就可以獲得推薦的科室和醫生,整個掛號流程非常簡便。
今天我們醫師都已經有金蝶醫療搭建的“專屬醫生”這個工具,在家問醫生整個的流程,這點也是現在各種形態的醫院都需要的,國有醫院可能有醫生不喜歡用,認為增加了額外的負擔,但是對不同體制的醫院如混合所有制或者是民營醫院來說,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
空間的變化我們以前也提到了,這個空間的變化我們是很多年都在做的,我們的社區篩查、校園篩查。杭州院區八年時間篩查了近視眼30多萬人次,大量的工作在這上面。我們已經做好一個篩查系統了,現在正好可以用來做校園篩查。最近由教育部牽頭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正在征求意見,要把總體近視率等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指標和加以問責。比如說一個地方政府以前講升學率,現在強調嚴禁只用升學率評估一個學校的質量,必須要同時把近視率降下來。以前我們到校園篩查的時候,教委不敢讓你大張旗鼓做,現在教委要找你說趕緊給我做,今年的數據出來后年年要降0.5%,并且要落實相應的措施。這個工作要再不做的話,很快全國人口的一半將要成近視眼,當兵都快找不到人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這些篩查及管理都是已經在做的了。

技術方面,像AI初篩。實際上AI只要幫助我們健康篩查便捷化就可以了,把患者的正常、異常還是可疑這三種狀態區分出來,機器就已經幫醫生完成95%的工作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管理,特別是眼睛的慢病管理。像前面提到的青光眼,前期要篩查,后期要觀察,這個時候我們要對患者進行長期管理。青光眼不管做什么手術,術后用藥都是一輩子的事,而且眼壓要及時檢查,有些患者后續沒有進行管理,有些是術后不知道怎么用藥,最后還是瞎了,這種事都給社會增加了負擔。我們現在可以用個性化的視力眼壓篩查,借助專屬醫生幫助我們做好健康管理的工作。
糖尿病和高血壓眼病,及青光眼是對影響最大的三種眼病,其中青光眼是致盲眼病且不可逆的。糖尿病方面的人工智能已有很多工具,而且做得不錯。但是我們說拍一個片,沒有糖尿病你報可以一個正常,但是他正好有其他眼底病呢?那你報一個正常就是誤診。你不能只有糖尿病眼底的篩查,要進行全面篩查,并且篩查的設備要配套。
技術創新這一方面,需要肯定的是互聯網人工智能給我們帶來的一種好處就是賦能,給醫生帶來很多的好處,不只是病人方面,醫生也提高了能力,所有的數據分析、技術支撐,能使我們的水平提高,特別是年輕的醫生。如果年輕醫生的水平能快速提高,正好解決了現在醫生短缺的問題,這是每一個醫療專業都有的問題。大數據分析還可以做預測,比如說我們在近視眼預測上就使用了大數據來分析,這個小孩他的父母有多少近視,年齡多少發病等,可以預測他會有多少近視,我早期就能進行干涉,進行個案管理,包括各種數據分析之后的精準支持。
在臨床支撐上,AI人工智能想取代一個醫生還是非常難的,但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提高效率。在北京雁棲湖會議上,我們設計了一場人機大戰,5個高級醫生對戰使用了人工智能的5個年輕醫生,最后PK的結果相當,但雙方的職業經驗相差20年。所以說醫院的醫生不夠,這就可以幫助我們醫生。
分享小結
最后做個小結,信息、機器的智能化,我們希望它們能幫助醫生、幫助醫院、幫助醫療,借助互聯網開展醫療的第二空間,包括醫院的影響力和整個服務能力的提高,都是讓群眾多一份健康,特別是健康篩查,幫助病人提前發現病情,早期解決,防止進一步惡化,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健康成為國家戰略,所有醫院都應該積極地擁抱互聯網,做到便民利民,讓患者少跑路。
謝謝大家!